顯示具有 太空地球古傳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太空地球古傳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月23日

26謝淳家 太空、地球、古傳說

這次的演講,趙丰教授告訴了我們他對古書、神話的一些看法,讓我感到受益良多。他認為,古傳說的一部分內容可以用科學的角度來解釋,而非只是捏造的。 

中華民族被稱為「龍的傳人」,似乎每個人都知道龍是什麼,並以當龍的傳人為榮。但真正的龍到底長什麼模樣?又沒人能知道。趙丰教授經過調查發現,從以前到現在,受人們敬畏的龍,很可能就是龍捲風。 

對龍的顏色,《管子》一書又更加著墨,解釋「龍被五色而游。根據五行觀念,乃是(東)青龍(蒼龍),(南)赤龍,(西)白龍,(北)黑龍(墨龍、玄龍、烏龍)和(中)黃龍」另有非正色的金龍、銀龍、火龍、灰龍、土龍。 

沒有特定顏色、缺乏固定型體,到底有哪一種生物能達到這一種境界?或者,龍代表的只是一種圖騰?更甚者,龍是只一種自然現象?趙丰教授說,綜合各家對龍的描述,會發現彷彿是針對「龍捲風」的形容。 

美國中部草原區處於中緯度西風帶,地勢西高東低,每年春夏季從南邊海域來的濕暖氣流,遇上從北邊大陸來的冷氣流鋒面,形成產生龍捲風的有利條件。中國華北和美國中部草原帶緯度相同,地理、氣候、地形大環境條件等都極度類似,所以有可能產生龍捲風。因此,數千年前的華北、華中大地區,強大龍捲風也非常有可能是屢見不鮮的自然現象。只是,隨氣候條件轉變,龍捲風逐漸減少,直到現在氣候條件不再適合,大龍捲風也從此絕跡。 

趙丰教授說,現在「龍」移動到北美洲,總有一天還是會回來;同樣的,龍(龍捲風)走了,未來也會回到中國,差別只在時間早晚而已。



28林紹鈞 太空、地球、古傳說

這次的科學講座邀請了趙丰教授,主題是用科學來解釋神話故事。整場演講非常精采,令我回味無窮。
 
  后羿射日是一個著名的神話故事,起初我覺得一定是古人無聊亂寫的,但趙教授告訴我們,其實有可能是隕石或彗星被誤認成那九顆太陽太陽。其他諸如王母娘娘、燭龍等神話,也都能夠用科學一一解釋。
 
  最後教授也說了一些有關誤認外星人的事,但由於時間的限制,只能期待下次再次請到教授。
 


2011年1月19日

21韓榮真 太空、地球、古傳說

聽完了這次趙丰教授關於神話與科學的演講讓我感到受益良多。我覺得能把神話傳說和科學做連結是個非常有趣的點子,而且要解釋完整增加可信度也是十分困難的,必須多方面收集資料,並請教專業學者,我想這是看似簡單卻十分有難度的

   其中最令我印象的就是他把后羿射日這個傳說解釋成數顆彗星撞擊地球,而傳說中的十顆『太陽』,也不是被后羿射下的,聽完後分我覺得十驚訝,能把后羿射日用科學來解釋實在是太神奇了,打破了我們傳統的觀念另外,我們傳說中的『龍』也被教授解釋成其實是龍捲風,經過一番解說後,的確也和事實相符

   雖然有些解釋中仍然存在著部份疑點,但能想到這些凡人想不到的事,就足以讓人嘖嘖稱奇了,演講真的十分精彩,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再聽多點故事



30詹承軒 太空、地球、古傳說

    這次趙丰教授的演講,告訴了我們他對古書、神話的一些看法。他認為,古書中的一部分內容可以用科學的角度來解釋,而不單純只是編造的。

    在我所領略到的部分,他為了灌輸「多方向思考,不被己見、表觀所迷惑」的觀念進入我們的腦袋,於是為我們演講。而這思想是深刻且重要的。

    多數人認為科學是一門難懂、艱澀的學問,是一門整天算數學的學科。你覺得什麼是科學?我想每個人的答案皆不盡相同。有的人說「是國、高中、大學課本教的」;有的人說「是補習班教的」;有的人說「我不知道,可能很難」。而什麼又不是科學?有的人說「藝文」;有的人說「只要不屬於科學範疇的就算」。什麼才是正確的答案?我要告訴你,「只要是生活周遭的事物,就是科學」。

    上古傳說,大部份的人都會聯想到「可怕的國文老師」,或者「根本就是亂寫」。但事實卻不是如此。在這次的演講內容中有提到很多以為是傳說,實際上卻是科學現象的例子。我們應以更開放的科學角度看待萬物,並追根究柢的探討它們。己見有的時候不是很管用。




23張凱捷 太空、地球、古傳說

中國神話

     中國有很多神話故事,我們想知道這些故事是怎們出現的,於是舉了一些例子。

     燭龍,據《山海經·大荒北經》所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燭龍。」而在〈海外北經〉中也有類似說法:「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兩段文章雖不同段,但同樣以開眼為晝、閉眼為夜的記載十分類似,所以郭璞在注中便認為燭龍與燭陰乃是同一物。

     《淮南子·地形訓》中也有言:「燭龍在雁門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可見燭龍與山海經中的一般獸類不同,雖然編排在海外、大荒中,卻是份屬神格。

     燭龍其實是極光山海經提到,當他睜眼就是白天,因為極光可以照亮地面,極光(Aurora或Polar light或Northern light)出現於星球的高磁緯地區上空,是一種絢麗多彩的發光現象。而地球的極光,由來自地球磁層太陽的高能帶電粒子流(太陽風)使高層大氣分子原子激發(或電離而產生。我們的祖先並不知道極光,故認為這是燭龍。

     對於為甚麼祖先可以看到燭龍,我們推測在幾千年前高能帶電粒子流可能移動到中國上方,或是從北方民族傳至中國。

     中國的神話隱含了許多我們不知道的事前,研究這些文章可以讓我們知道很多科學的道理。



29林宇軒 太空、地球、古傳說

太空、地球、古傳說          By 林宇軒

    我在很久很久以前,就知道趙教授是誰了,他是科學人雜誌中「上下古今人間世」專欄的作者。

    這次趙教授的演講主題為「太空、地球、古傳說」,主要是在說明中國的傳說故事與天文學的關係,並以現代科學的眼光去解析。「后羿射日」的故事說后羿將10個太陽中的9個太陽射下,並留下1個太陽(如今日所見),但實際上后羿並沒有射下太陽,那時平民姓所認為的太陽,其實是墜入大氣層前的彗星分裂成9塊,再墜至地球上,一顆又一顆的火球被他們誤認成太陽。在全球鼎鼎有名的馬雅文明預測2012年將會世界末日。趙教授說根據長期的天文觀測,發現平均每11年會有一次較強烈的太陽風,則可預估2012所發生的「災難」式手機斷訊、GPS不靈或大停電,而非震人的世界末日。

    聽完這次演講,我發現原來許多中國傳說只是古人的臆測和憑空猜想,毫無根據可言。我覺得任何一位科學家或研究學者,都應該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才不會像許多中國神話故事一樣,一錯就錯了好幾千年。



25陳柏宏 太空、地球、古傳說

心得報告 

今天聽趙丰趙所長講中國古傳說,才知道原來龍,有可能真的存在,是我們不知道它是龍捲風而已。還有中國北方的燭龍,張開眼睛就是白天,閉上眼睛就是黑夜,原來是指極光。沒想到就連后羿射日也可以用科學的方法找出可能的解釋,是彗星散開成小塊後撞擊地球,不過如果真的是這樣子的話,其實有沒有后羿都跟結果無關,所謂的太陽還是會墜落,所以后羿只是去做做樣子,就可以當英雄,還流傳了好幾百年,運氣真是好。還有常常聽到的王母娘娘,原來是真正的人而不是神,是某民族的女王被中國人神格化,連王母娘娘辦喜宴時出現的瑤池,也真的找的到,據說是天山上的天池。這次的演講讓我學到了很多的新知識,也對許多古老的傳說改觀,如果不是時間不足的話,似乎還可以聽到更多,希望下次如果還有機會的話,能再聽到像這樣的演講。



2011年1月17日

22林陳慶 太空、地球、古傳說

神話,大部分的科學家聽到,都會嗤之以鼻,相信坐在桌前的你,對神話也有點半信半疑,但在聽完趙丰趙教授的演講後,相信會對神話改觀!

    趙教授主要研究中國的古神話,對「龍」的部分特別有研究,首先普遍大家認為,龍有鱗有角,身軀像一條蛇一樣,可飛翔於空中,甚至能隨意變換軀體的大小。有滿多的動物學家指出,此為古代鱷魚,不過很明顯的就算是古代的鱷魚,也無法飛翔;也有極光此一說,因古代地磁北極位於亞州北部,而古人定義極光為龍,在<海外北經>中,也有類似的說法:「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雖兩段不同章,另外在《淮南子·形訓》中也有言:「燭龍在雁門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皆符合極光說。

    不過,趙教授卻有另外一番講法,如果去翻一些易經、說文解字,相信可以找到一些端倪,易經第二掛<坤>:「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象曰:龍戰于野,其道窮也。」龍在田野間戰鬥時,他的血是黑黃色的(因國文造詣不是很好,若翻得怪怪的,請見諒!),如果把龍想成是現在的龍捲風,可以解釋成,龍捲風颳起田野間的砂石、泥土,所以成黑黃色的,不過一定會有人有疑問,中國古代有龍捲風嗎?相信是有的,根據最近的數據顯示,中國地形西高東低,不是不可能發生龍捲風!在許慎的說文解字當中龍的解釋為:「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从肉,飛之形,童省聲。凡龍之屬皆从龍。」龍,有如爬蟲般那樣長,能隨意變化形體,春分時,衝上雲霄,秋分時,潛入地中,其描述之特徵也極像龍捲風。

    聽完講師如此之多講解,心中也在思考,到底中國神話中,還有哪些可被科學解釋,不過腦袋卻一片空白……越想越睏了……不對不對!岔開話題了,相信大家在聽完趙教授之演講後,有如臨當頭棒喝之感,有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古神話,讓人感到驚奇感! 

                                                    By  82203 林陳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