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22林陳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2林陳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3月12日

22林陳慶 探索飛行、夢想起飛

很顯然的,從題目來看,跟飛行有關
飛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在一世紀前
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
可操控、具動力、可載運貨物
至如今,一台飛機已經可以超音速飛行,且載運兩三百人沒什麼大問題
科技,真是進步神速呀!

但,如果我們要玩波音747,絕對玩不起,F-35,買不到更玩不起
所以就有了紙飛機、滑翔機、線控飛機、遙控飛機
其中令我最感印象深刻的,
便是滑翔機,
巧妙運用了力學
如圖,紅色部分為機體,綠色部分為機翼
若向左偏,左機翼所受到的升力較大
會回到平衡狀態,反之亦然


聽完講座後,
說實在的,超級想要開始把玩飛機,
飛機的思維完全被講師激發了!!
並不段的擴張......

2011年1月17日

22林陳慶 太空、地球、古傳說

神話,大部分的科學家聽到,都會嗤之以鼻,相信坐在桌前的你,對神話也有點半信半疑,但在聽完趙丰趙教授的演講後,相信會對神話改觀!

    趙教授主要研究中國的古神話,對「龍」的部分特別有研究,首先普遍大家認為,龍有鱗有角,身軀像一條蛇一樣,可飛翔於空中,甚至能隨意變換軀體的大小。有滿多的動物學家指出,此為古代鱷魚,不過很明顯的就算是古代的鱷魚,也無法飛翔;也有極光此一說,因古代地磁北極位於亞州北部,而古人定義極光為龍,在<海外北經>中,也有類似的說法:「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雖兩段不同章,另外在《淮南子·形訓》中也有言:「燭龍在雁門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皆符合極光說。

    不過,趙教授卻有另外一番講法,如果去翻一些易經、說文解字,相信可以找到一些端倪,易經第二掛<坤>:「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象曰:龍戰于野,其道窮也。」龍在田野間戰鬥時,他的血是黑黃色的(因國文造詣不是很好,若翻得怪怪的,請見諒!),如果把龍想成是現在的龍捲風,可以解釋成,龍捲風颳起田野間的砂石、泥土,所以成黑黃色的,不過一定會有人有疑問,中國古代有龍捲風嗎?相信是有的,根據最近的數據顯示,中國地形西高東低,不是不可能發生龍捲風!在許慎的說文解字當中龍的解釋為:「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从肉,飛之形,童省聲。凡龍之屬皆从龍。」龍,有如爬蟲般那樣長,能隨意變化形體,春分時,衝上雲霄,秋分時,潛入地中,其描述之特徵也極像龍捲風。

    聽完講師如此之多講解,心中也在思考,到底中國神話中,還有哪些可被科學解釋,不過腦袋卻一片空白……越想越睏了……不對不對!岔開話題了,相信大家在聽完趙教授之演講後,有如臨當頭棒喝之感,有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古神話,讓人感到驚奇感! 

                                                    By  82203 林陳慶



2010年12月23日

22林陳慶 生活中的光學

有關光的講座,剛好與學校課程類似,所以格外期待,好奇與學校所教的有何不同,是較廣呢?還是較深呢?
    教授首先介紹了光學的種類,分為:幾何光學、波動光學、量子光學。之後,介紹了光的現象,有直進、反射、折射、漫射、繞射、干涉。目前最早紀錄反射現象的書為墨子,由墨翟所著。折射定律由荷蘭人Snell提出,即光線由一介直進到另一介質中時,會產生偏折,則入射光與折射光滿足公式-n1 sinθ1=n2 sinθ2。繞射,當光行進過障礙物或狹縫時,其行進方向會轉彎,而這就可延伸到干涉實驗,Thomas Young利用了雙狹縫實驗(如圖一),證明了光有波動性。
也有一個單狹縫實驗,將狹縫改為一道,也可觀察到干涉現象。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圖一)


同時教授也提到了光有波動與粒子雙重性質,有些現象可用波動說解釋,有些必須用粒子說解釋,如下表所列:


    現象
學說
直進 反射 折射 繞射 干涉 光電效應
例子說
(牛頓)
Yes Yes No No No Yes
波動說
(楊格、馬克士威)
Yes Yes Yes Yes Yes No


    接著,教授講到全反射,其應用有光纖,由高錕提出,一開始用玻璃傳送光線,雖然是全反射,但能量損耗仍非常嚴重,於是高錕開始研究光與玻璃的關係,他認為光在玻璃中能量會散失有三個原因:玻璃分子的吸收與散射、玻璃分子結構不規則的影響、玻璃中雜質的吸收與散射,因前兩者較難改進,所以高錕試著將玻璃中的雜質去除,也就是提高玻璃的透明度,然而,他找了幾家玻璃大廠,皆對其研究沒興趣,所以高錕只好自己製造玻璃,終於,他製造出一種低雜質的石英玻璃,並且驗證了他的假設,在1966年發表了論文《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也就是這篇論文使他在2009年得到了諾貝爾物理獎。還記得理化課時,做過一個實驗,有ABC三盆水,溫度為ABC,各放一隻手在AC盆,一分鐘後,雙手放入B盆,兩手會有不同的感受,由此實驗可知,觸覺只能比較溫度,無法準確量出溫度。視覺也是如此,有時因為周遭環境的不同,物體的大小、顏色會判斷錯誤。最後,只可惜有事先走,不能完整聽完整場講座,重點是我想聽的都在後半場呀!!!!!!!


                                                     82203 林陳慶

引用資料:1雙狹縫圖片

            http://aeea.nmns.edu.tw/aeea/courses/2006_courses/lec07.html